伙别的本事不行,搞阴谋诡计、背后下绊子这些小动作,都是一把好手!他这是把明曦架在火上烤啊!你看着吧,用不了多久,重庆那边肯定就有人要闹着,把他那支空军‘收归国有’了!”
“他们在想屁吃!”李宗仁对此嗤之以鼻,将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。
他毫不客气地说道:“能有这个想法的,都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腐儒!但凡脑子里还有点东西的人,都不会有这种愚蠢的念头!”
李宗仁的话确实没错,一针见血。
表面上看,苏耀阳那支空军威风凛凛,上百架飞机足以让任何势力垂涎三尺。但稍微有点现代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,拥有飞机,和长期拥有一支能打仗的空军,完全是两码事。
飞机可不像步枪机枪那样耐摔耐操,扔到地上,枪管磕碰变形了,找个锤子敲敲打打,掰直之后还能勉强用。
空军,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高科技烧钱兵种!
一架先进的战斗机,由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组成,但凡其中有一个出了问题,轻则影响性能,重则机毁人亡。
而且飞机是一种极其娇贵的机械,平日里每天的保养、检修、维护,就需要大量技术精湛、经验丰富的地勤人员夜以继日地努力。更别提那些发动机、起落架、航电设备等高消耗易损零件的更换和补充了。
一旦没有了稳定可靠的零部件供应渠道和专业的后勤保障体系,那些看起来威风凛凛、不可一世的飞机,用不了多久,就会因为各种故障,变成一堆动弹不得的废铁。
这一点,前些年中央空军从德国重金买来的那三架马丁b-10轰炸机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因为后勤和零件跟不上,没飞几次就趴窝了,最后只能无奈地拆解,沦为了历史的笑柄。
白崇禧点了点头,深以为然:“德邻兄所言极是。这支空军,只有在明曦手里,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。别人拿去了,也只会糟蹋东西。”
两人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想法。
沉默片刻后,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眼前的战局上。
白崇禧的表情严肃起来:“德邻兄,根据情报,日军最近在武汉周边动作频繁,兵力调动异常。我判断,他们对宜昌,恐怕是势在必得。我们必须早做准备。”
李宗仁的眉头也紧紧锁起。宜昌是入川的门户,一旦失守,后果不堪设想。
就在这时,白崇禧的眼中,闪过一道精光。他看着桌上那份报道苏耀阳大捷的报纸,仿佛不经意地提议道:
“德邻兄,你看……既然明曦的部队战斗力如此强悍,又有强大的空中支援。我们是不是可以……向中央请示一下,借调山西民团一部分兵力,到我们五战区来协防?也好为接下来的宜昌保卫战,增加几分胜算?”
这番话,正中阎锡山计谋的核心。
然而,与阎锡山预想的不同,李宗仁和白崇禧并非被舆论和人情冲昏了头脑的傻瓜。他们一眼就看穿了阎锡山的“阳谋”,但他们非但没有抵触,反而选择顺水推舟,心甘情愿地走进了这个“圈套”。
因为这个“圈套”,恰好符合他们第五战区的最大利益!
李宗仁闻言,立刻明白了白崇禧的意思。他沉吟片刻,随即果断地一拍大腿:“此计甚妙!就这么办!
既然阎百川如此好意,我们又怎么会拒绝呢?
况且我估摸着经此一役后,明曦的山西民团肯定会名声大噪,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,我们让他借调一部分兵力过来,正好也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,何乐而不为?”
两人说到做到,很快就给重庆方面发去了电报,请求调集山西民团一部分兵力和空中力量来五战区。
他们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,无法反驳。
重庆方面,既能借此敲打一下苏耀阳,又能加强宜昌的防卫,何乐而不为?而苏耀阳,面对恩师的亲自求援和全国抗战的大义,也断然没有拒绝的道理。
一封由李宗仁和白崇禧联名签署的电报,立刻从第五战区司令部发出,直抵重庆军政部。
电报的内容,言简意赅,请求借调山西民团主力一部,增援第五战区,共御强敌。
军政部的回复,来得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快。
薄薄的电文纸上,只打印着两个力道十足的铅字:
“同意!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