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帮王瀚文把新店顺利开业后,冯正明开始了一番大采购。
他找人借了一辆小皮卡,带着妻子、岳母、二姑和孩子们一起,开车在蓉城周边的很多地方都走了一遍。
把当地一些独特的调味料几乎都收购了一番。
大部分都打包找到邮局直接邮寄到沪城去。
还有一部分,冯正明专门买了好几个大行李箱,全部都装满各种的调料品,然后全部准备托运回去。
看到冯正明买了这么大量的调味料,让全家人都大吃一惊。
岳母:“正明啊,你买这么多这些东西干什么?”
冯正明:“妈有些调味料,必须要用当地的,才能有那个滋味,像是这些椒、辣椒,都是要用当地的才有滋味,还有这边独有的豆瓣酱,也都是要用这边的去调味。”
二姑听后有些理解:“正明你这是准备回去,用这些调味料,调配出一些新味道?”
冯正明点头:“对的姑,很多人会奇怪,为什么一些菜离开本地后,在外面做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了呢?
最关键的就是这些当地的调料,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。
大家总是认为,不都是一样的东西吗?用其他地区的相似调料去做也是一样。
其实做出来的滋味绝对是天差地别的。”
冯正明从袋子里抓出一把椒:“你们看这椒,这边的椒和我们齐鲁的椒是完全不同。
我们齐鲁的椒实际上并没有这么重的麻味,更多是突出一种独特的椒香味。
可是这样的椒,明显是要更加的麻。
所以在调配这边的麻辣味型,就不能用我们那边的椒。”
听冯正明这么解释,家里人倒是立刻理解了。
这些天在这边吃了太多的麻辣口味,很多时候辣可能都还能接受,但是椒的麻,往往让大家吃的有点难以接受。
冯暖悠好多次都被麻得差点哭出来。
后来冯正明每次点菜,都让厨师尽量不要加椒。
这一次,冯正明采购大批这边的调料回去,就是想要进行一些调味料的大融合。
他要尝试用不同地区的调味料,去调配出一些独特的味道。
这实际上非常考验厨师的功力。
调味上,稍有不慎,可能你想要突出的味道没有突出,反倒是一些不好的味道被突出了,那样就可能会导致努力付之东流。
所以其实大多数的厨师,可能都会选择更加保守的方式。
那就是延续前人已经多少年积淀下来的方式去调味。
冯正明觉得那样一成不变,会显得很无趣。
这也是他这一趟专程来蓉城前的构思。
不仅仅是要为王瀚文站台,帮王瀚文把新店成功的开业。
他还想要亲口品尝正宗的川菜味型,并且采购一批川渝地区的调料,回去进行一些调味尝试。
或许这会是一个漫长的尝试过程,但冯正明觉得自己会乐此不疲。
采购完毕,冯正明带着家人一起回到蓉城。
回去前,他们一起在王瀚文的店里吃了顿饭。
王瀚文亲自下厨给冯正明他们做了一桌子菜。
虽然没有曾志昌酒楼里那些高档的菜,但王瀚文还是尽量还原了川菜的不同味型。
更是把店开业后,最受欢迎的几道菜呈现给冯正明品尝。
要说最受欢迎的一道菜,让冯正明有些意外的,竟然会是麻婆豆腐。
这道菜在蓉城,在川菜中的地位可是不同一般。
尤其是在蓉城是有麻婆豆腐传承老店存在的。
可王瀚文竟然依旧能让自己店里麻婆豆腐获得当地人认可和喜欢。
一方面是王瀚文店里的价格不贵,另一方面也是对王瀚文手艺上的一份认可。
麻婆豆腐上桌,是用一个小陶罐盛放。
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持温度。
让麻婆豆腐上桌的时候依然是烫的。
从上面一层还有颗粒的椒看得出,是自己炒过的椒碾碎,而不是用现成的椒粉。
如此确实可以更好的激发出那份椒的香味来。
冯正明用勺子舀起一勺品尝一番。
王瀚文的这份麻婆豆腐,确实做的相当地道,把麻婆豆腐的那份“麻、辣、鲜、香、烫、嫩、酥”都完美的呈现出来。
坐在旁边冯暖悠看到爸爸吃,小丫头也好奇伸头有些想尝尝。
冯正明微笑提醒女儿:“这个会有些辣哦,你要想好要不要吃。”
冯暖悠听爸爸说辣,顿时就撇撇嘴:“辣的不要吃。”
冯正明微笑安慰女儿:“等回去,回去了之后,爸爸给你做另一种不辣的豆腐,也会非常好吃的,好不好?”
这次冯暖悠笑了:“好,回去爸爸给我做不辣的。”
罗晴听了笑着问:“麻婆豆腐你要怎么做出不辣的?”
冯正明:“很简单,不做麻婆豆腐,其实这种豆腐的做法,不一定要做成这样麻辣口味,回去之后可以用螃蟹做一个蟹粉豆腐,味道也很好吃。”
罗晴一听:“还真是啊,感觉豆腐是怎么做都会好吃。”
冯正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