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9章 请君入瓮
撤退,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,尤其是在涉及到数十万大军的生死存亡时。
这是一个无比庞杂、精密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系统工程。
哪支部队先撤,哪支部队后撤,后卫部队要顶住多久?撤退路线有几条?备用路线又在哪里?一旦遭遇敌机轰炸或者地面部队突袭,该如何应对?
不同部队在交叉撤退时,炮兵、步兵、辎重部队该如何衔接配合,才不至于在狭窄的道路上挤成一团,变成敌人的活靶子?
每一个细节,都关乎着成千上万士兵的性命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,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,导致整个撤退行动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大溃败。
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整个第五战区司令部,就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、濒临过热的战争机器。
李宗仁和他手下的参谋们,一个个双眼布满血丝,几天几夜没有合眼。
作战室里烟雾缭绕,电话铃声、电报机的滴答声、军官们嘶哑的争论声此起彼伏,从未停歇。
幸运的是,李宗仁身边有一位得力的臂助——第五战区参谋长……徐祖贻。
这位经验丰富、心思缜密的参谋长,与他手下的参谋们一起,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份堪称地狱难度的撤退计划中。
他们将每一个师、每一个团的行动时间都精确到了小时,将每一条撤退路线都反复推演了数十遍。
经过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,一份详尽的撤退方案终于成型。
而在这份计划中,最核心、最危险,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环,便是后卫任务。
必须有一支战斗力足够强悍、意志足够坚定的部队,像一根钉子一样,死死地钉在宜昌,不惜一切代价,顶住日军最疯狂的进攻,为数十万大军的西撤,争取到宝贵的窗口时间。
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,毫无疑问地,落在了苏耀阳和他的山西民团身上。
于是,在战区主力开始分批次、悄无声息地向西转移的同时,苏耀阳和他的部队,却反其道而行之。
他们接管了整座宜昌城的防务,并且只做一件事——将这座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,改造成一座前所未有的、能让日军流干鲜血的坚固堡垒。
宜昌城内,昔日的繁华早已荡然无存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紧张而有序的临战气氛。
一队队山西民团的士兵,正协助着一批批平民,登上西去的轮船。
码头上,哭喊声、嘱咐声、士兵的命令声混杂在一起,但正题上依旧秩序井然。
而在城内的街道上,另一番景象正在上演。
在军官们的统一指挥下,整座城市正在被“魔改”。
一栋栋坚固的楼房被改造成了火力支撑点,窗户被沙袋堵死,只留下射击孔。
街道上,被推倒的墙壁、废弃的房子、甚至是从市民家中搬出来的沉重家具,都被堆砌起来,构筑成一道道简易而有效的街垒。
无数的交叉火力点、反坦克陷阱、诡雷,被巧妙地布置在日军可能进攻的每一个方向上。
苏耀阳正站在一栋被征用为临时指挥部的钟楼顶上,手持望远镜,俯瞰着这座正在他手中发生巨变的城市。
他的脚下,是正在被无数工兵和士兵变成死亡陷阱的街巷。他的远方,是绵延不绝、向西而去的友军和民众。
他知道,等待最后一支友军撤离之后,这座城市,就将成为他和他的部队,与日军第十一军的血腥角逐场。
当最后一批平民撤离,李宗仁的战区长官部也转移完毕后,这位桂系大佬亲自来到了即将成为战场的钟楼,与苏耀阳做最后的道别。
没有太多慷慨激昂的言语,两个男人只是站在钟楼顶上,沉默地看着夕阳将整座城市染成一片悲壮的血红色。
“明曦”,拜托了。”临走前,李宗仁重重地拍了拍苏耀阳的肩膀。
“长官放心,至少十天之内,宜昌绝对稳如泰山,小鬼子想要拿下宜昌,除非从我们所有人的尸体上跨过去。”苏耀阳的回答简单而有力。
两人依依惜别,随着李宗仁的身影消失在街道的尽头,整座宜昌城,连同其中数万山西民团将士的命运,便彻底交到了苏耀阳一个人的手中。
再也没有了任何掣肘,苏耀阳终于可以放开手脚,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这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防御战。
他的第一道命令,下达给了空军。程如风率领着海盗大队,将所有宝贵的f4u战斗机和sbd无谓式轰炸机,连同地勤人员和关键设备,全部转移到了西边两百多公里外的三斗坪临时机场。
宜昌城郊外的机场则是变成了空架子,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留给鬼子。
紧接着,他开始布置地面防线。
依托宜昌城外的丘陵和河流,他设置了两道纵深梯次配置的外围防线。
这两道防线并没有打算死守,而是作为消耗和迟滞日军的“减速带”。
每一道防线上都布满了大量的地雷、铁丝网和精心计算过的炮兵轰炸坐标,目的就是在日军正式攻击城区之前,尽可能地让他们流够血,消磨掉他们的锐气。
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