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。
这里不仅仅有他的第一军和那个该死的山西民团。
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屡战屡败,但依旧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地方势力,占据着广大的地盘和人口。
而神出鬼没、擅长游击作战的八路军,更是如同跗骨之蛆一般,不断地在第一军的占领区内制造麻烦,袭扰交通线,拔除小型据点,让他们疲于奔命。
更不用说,还有名义上属于中央政府的军队,以及各地大大小小、成分复杂的各种地方武装、土匪、会道门……这些势力之间,既有矛盾冲突,又在某些时候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暂时联合起来对抗日军。
整个山西,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潭,各方势力犬牙交错,互相牵制。
筱冢义男深知,如果他贸然调集重兵去对付山西民团,必然会导致其他方向的兵力空虚,给晋绥军、八路军等其他对手可乘之机。到时候,恐怕非但没能解决掉苏耀阳,反而会引火烧身,让整个山西的局势彻底失控。
这真正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!
更让筱冢义男感到捉襟见肘的,是兵力不足的窘境。
虽然第一军号称是帝国陆军的精锐,但广袤的山西需要驻防的地区实在太多,铁路沿线、重要城镇、战略据点、资源产区……每一处都需要大量的兵力来维持占领和弹压反抗。
再加上持续不断的战斗消耗,以及为了应对其他战场需求而进行的兵力抽调,使得筱冢义男手中能够机动使用的兵力,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。
他不止一次地向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,以及远在东京的大本营发去措辞恳切的电报,痛陈山西战局的艰难,以及苏耀阳和山西民团的巨大威胁,请求增派援军。
希望能至少再调集两到三个精锐师团到山西,给他足够的兵力来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攻势。
然而,寺内寿一的回应却总是让他失望。
华北方面军的摊子铺得太大,从平津到山东,从河南到绥远,到处都需要兵力。而且,随着中国军民抵抗意志的日益顽强,以及国际形势的微妙变化,日军在整个中国战场上的压力都在不断增大。
大本营的战略重心,也逐渐开始向南方和太平洋地区倾斜。
在这种情况下,寺内寿一自然不可能轻易满足筱冢义男的增兵请求。
他认为筱冢义男有些小题大做,过于夸大了山西民团的威胁。在他看来,区区一个地方民团,就算装备再好,又能有多大的能耐?只要稳扎稳打,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,迟早会将其剿灭。
因此,对于筱冢义男的再三请求,寺内寿一最终只是象征性地给他增派了一个师团——第二十四师团。
这个第二十四师团,虽然也号称是帝国陆军的常设师团,但其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,与那些真正的主力野战师团相比,还是有一定差距的。而且,一个师团的兵力,对于筱冢义男来说,也只是杯水车薪,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。
接到寺内寿一的回电后,筱冢义男气得差点当场吐血。他知道,指望上面给他足够的兵力来解决苏耀阳,已经是不可能了。
无奈之下,筱冢义男只能将这个新调来的第二十四师团,部署到了忻县至武宁一线。
忻县和武宁,位于五台山的北面和西北面,是日军控制区与山西民团活动区域的交界地带。
将第二十四师团部署在这里,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金沙岭方向的军事压力,形成威慑;另一方面,也可以作为一道屏障,防止山西民团向北渗透和扩张。
同时,筱冢义男也命令驻扎在阳泉、寿阳等地的部队,加强对金沙岭南面和东面方向的戒备。
如此一来,日军便在金沙岭地区的四周,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包围圈,与苏耀阳的山西民团形成了对峙之势。
面对日军的动作,苏耀阳也不以为意,他随即派出了第二团入驻襄定,再派新组建的第四、第五两个团沿着襄定到代县的组成了一条防线,自己则率领第一、第三第六三个步兵团和两个装甲团坐镇五台山一带,只要日本人敢过来,绝对会给他们好看。
而让苏耀阳感到不解的是,日本人始终没有对他们发起进攻。
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,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0年……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