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1章 酒肉和尚
清晨的秋风有些冷,
六街晨鼓咚咚的响起,
长安城南门刚一打开,李逸便出了城。
天刚亮,可城门外已经很热闹了,排着队等着进城的百姓,有送柴的,有送菜的,还有往城里赶活羊活猪,运活鸡送鸭的,也有在城外宰杀后才往城里运的,
一座偌大的长安城,每日消耗的物资都是海量,长安郊外无数乡民也都靠着这座城而糊口。
城里也有许多人一早往外赶,
来来往往,络绎不绝。
城门外不远处,因此还沿路搭起了许多草棚,摆了许多摊儿,
卖早餐、干粮的,也有卖茶水,甚至有简陋的小市场。
李逸下马,随意的逛了会,
“阿郎,人来了。”管事李守义提醒。
李孝常一家子出来了,
一队官差押送他们前往岭南,这一路数千里长途跋涉,也是苦差事。不过今天这些官差们倒是脸上神色不错,
皆因他们得到任务还没来的及骂上几句娘,
代王府的人找到他们,一番交待后给了丰厚的赏钱,并承诺好好把义安王府一家送到后,还另有重赏。
代王他们得罪不起,这又还有赏赐,这趟艰难的差事,倒是变成了一趟肥差了。
大家也就不介意路途遥远旅途艰辛了,毕竟除了赏钱,代王府也会派管事家丁随行,不仅会帮着承担些押送任务,这沿途的护卫安全、路上吃用等,人家都还能提供。
这是享福去了。
有李逸这样的侄子打理,李孝常他们这趟流放之旅不会很难。
一大家子几十口人,分坐许多辆马车,也不用戴枷不用戴铐,虽然锦衣华服变成了粗布衣服,可起码有了李逸的承诺,这趟路上多了几分安定。
李逸上前,
押送的官差们赶紧停下,上前行礼。
“我大伯一家这一路上,就有劳几位了。”
李逸问了他们名字,几名小吏都是受宠若惊,能让李平章记下名字,可了不得。
一个个赶紧拍着胸脯保证路上一定用心尽力。
“多谢,我跟我大伯他们说几句话。”
官差识趣的退到一边。
李孝常一袭粗麻布衣,倒也收拾的很干净整齐。
一切尘埃落定,他很平静。
“你祖父当年是滑国公与婢女私通所生,不被承认,在隋太祖家为奴做婢,后来文帝建隋,也鸡犬升天。我呢,本来仅是个县令,因缘际会,成为大唐郡王。
如今,长流岭南,转头成空,也许一切都是命。”
李孝常看了看左右,压低声音说了一个地点。
“我在那里埋藏了一批金银器,约有千余件,还有银铤银铤,以及一些玉器、宝石等,你找个机会悄悄挖出来。”
李逸倒没想到李孝常还藏了这么多宝物,当初杜家的郭老夫人,也窖藏了一批金银器,最后拿来跟李逸换她孙子性命。
“大伯留着便好。”
“我此去岭南,这辈子是回不来了,我的儿孙也回不来了,这些东西便都送你了,要不是你,我这一家几十口人,也早狗脊岭被斩了。”
没有了权势地位,
这么大笔宝藏,
反而是招灾引祸。
太阳即将升起,
李孝常带着一大家子远去。
兴化坊,那批宝藏在兴化坊,宅地不在李家名下,抄家也没抄到。
这是几年前埋下的,当时天下形势未明,李孝常也担心将来李唐失败,于是提前就把大批金银器金铤玉器宝石等埋藏起来,万一将来是其它势力得了天下,
他李家靠着这些金银器也还有再起来的机会。
现在告诉李逸,
皆因李孝常看明白了,背负了谋反,想当皇帝的罪名,不可能再有机会回来,他和他的儿孙都回不来了。
而他们这一路去岭南,甚至以后在岭南,都还得靠李逸照应,经历了大起大落,李孝常也认了,悟了,钱财都是身外之物,
这些年捞了那么多钱财,到头来又有何用呢,要不是李逸,这一家子可就都共赴黄泉了。
长子义宗,就因为白鹿塬上一个庄子的那几百亩地,和那点义仓粟,劫杀官吏,把命丢了。
二郎也因不满新政,心疼因大郎而被抄走的那些田地财产,结果胆大包天想宫变,迎太上皇复辟,把义安王府彻底葬送了。
他想明白了,
他这一家子,以后也只能依靠李逸,而不是那些埋在地下的金银。
骑马返回长安。
回到东宫政事堂,
堂下主书拿来一本册子,
“这是抄没李孝常谋反案诸犯的家产,”
李逸接过翻看,
主犯五人,李孝常、刘德裕、长孙安业、王君廓、杜才干,不是郡王就是国公,爵位最低都是郡公,官职都是三品以上。
被抄的也不只是五个人,而是五个大家族。他们的父、子、兄弟,都在抄没之列。
抄出的家产真不少,
李孝常父子和他几个侄儿家,就抄出了几千顷地,他这还